說文解字第一篇上(一篇上一丶一篇上二):一(ㄧ )部(部首1)丶上(ㄕㄤˋ)部(部首2)
本頁文6重1,至本頁共文6重1
1.一(ㄧ )「部首1」惟初大極。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。化成萬物漢書曰。元元本本。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(ㄘㄨㄥˊ)随行也一丶重1.弌(ㄧ )古文一丶2.元(ㄩㄢˊ)始也見爾雅釋詁,九家易曰元者、氣之始也从一兀聲丶3.天(ㄊㄧㄢ )顚也,至高無上,从一大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从一大,於六書爲㑹意凡㑹意合二字以成語如一大、人言、止戈皆是丶4.丕(ㄆㄧ )大也見釋詁从一不聲丶5.吏(ㄌㄧˋ)治人者也治與吏同在第一部。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从一从史此亦㑹意也。 一部1「文五重一」丶6.二(上)(ㄕㄤˋ)(部首2)高也。此古文丄古文上作。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。可以證古文本作。篆作丄。各本誤以丄爲古文指事也凡之屬皆从
- 段玉裁於一(ㄧ )之後的解說:
- 段玉裁於弌(ㄧ )之後的解說:
- 凡言古文者。謂倉頡所作古文也。此書法後王、尊漢制。以小篆爲質。而兼錄古文、籒文。所謂今敘篆文、合以古、籒也。小篆之於古、籒。或仍之。或省改之。仍者十之八九。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。仍則小篆皆古、籒也。故不更出古、籒。省改則古、籒非小篆也。故更出之。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。何以更出弌弍弎也。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。當謂之古文奇字。
- 段玉裁於元(ㄩㄢˊ)之後的解說:
- 徐氏鍇云。不當有聲字。以髡从兀聲、䡇从元聲例之。徐說非。古音元兀相爲平入也。凡言从某某聲者。謂於六書爲形聲也。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。爾雅已下、義書也。聲類已下、音書也。說文、形書也。凡篆一字、先訓其義。若始也、顚也是。次釋其形。若从某、某聲是。次釋其音。若某聲及讀若某是。合三者以完一篆。故曰形書也
- 段玉裁於天(ㄊㄧㄢ )之後的解說:
- 顚也。此以同部曡韵爲訓也。凡門聞也、戸護也、尾微也、髮拔也皆此例。凡言元始也、天顚也、丕大也、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。元始可互言之。天顚不可倒言之。葢求義則轉移皆是。舉物則定名難假。然其爲訓詁則一也。顚者、人之頂也。以爲凡高之偁。始者、女之初也。以爲凡起之偁。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。臣於君、子於父、妻於夫、民於食皆曰天是也。至高無上。从一大。至高無上。是其大無有二也。故从一大。於六書爲㑹意。凡㑹意合二字以成語。如一大、人言、止戈皆是
- 段玉裁於丕(ㄆㄧ )之後的解說:
- 丕與不音同。故古多用不爲丕。如不顯卽丕顯之類。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。○丕、隷書中直引長。故云丕之字不十。
- 段玉裁於吏(ㄌㄧˋ)之後的解說:
- 治人者也。治與吏同在第一部。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。从一。从史。此亦㑹意也。天下曰从一大。此不曰从一史者。吏必以一爲體。以史爲用。一與史二事。故異其詞也。史者、記事者也。史亦聲。凡言亦聲者、㑹意兼形聲也。凡字有用六書之一者。有兼六書之二者。
- 段玉裁於二(上)(ㄕㄤˋ)之後的解說:
- 高也。此古文丄。古文上作。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。可以證古文本作。篆作丄。各本誤以丄爲古文。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。而用上爲部首。使下文从之字皆無所統。示次於之恉亦晦矣。今正丄爲、爲丄。觀者勿疑怪可也。凡說文一書。以小篆爲質。必先舉小篆。後言古文作某。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。變例也。以其屬皆从古文上、不从小篆上。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。指事也。凡指事之文絕少。故顯白言之。不於一下言之者、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。象形者實有其物。日月是也。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。丄丅是也。天地爲形。天在上、地在下。地在上、天在下。則皆爲事。凡之屬皆从。
引用的網路:
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/説文解字注,漢典,漢字データーベース,百度百科。
2022年3月16日發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