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任安書
司馬遷、李陵、蘇武、任安四人的職稱風牛馬不相及,卻交織出武帝時難以為外人所言之種種。
首先,看蘇武,「蘇武牧羊北海」是種忠貞不二的表現,為什麼史記沒記載?原因很簡單,蘇武是在昭帝元始六年、西元前82年才回家,而司馬遷在漢武帝征和三年、西元前90年已經死了,所以,司馬遷在世時,蘇武是個投降匈奴的叛國賊,原文見漢書、李廣蘇建傳:
武以元始六年春至京師。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,拜為典屬國,秩中二千石,賜錢二百萬,公田二頃,宅一區。
李陵在蘇武被匈奴扣留後的一年投降匈奴,不幸的是,之後李陵全家被殺,李陵就回不了漢朝了,而蘇武在西元前82年才回家後,李陵告訴回到漢朝的蘇武,他的混血兒子蘇通國在匈奴一切安好,原文見文選、答蘇武書(註一):
足下胤子無恙,勿以為念。努力自愛,時因北風,複惠德音。李陵頓首。
李陵投降匈奴後,司馬遷因替李陵說話,漢武帝天漢三年、西元前98年受宮刑,原文見史記卷130、太史公自序:
於是論次其文。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,幽於縲紲。
原本這一切就這麼結束了,但是,因為太子劉據謀反,造成漢武帝和太子劉據在京城開戰、血流成河,任安又牽連在內,任安在獄中寫了封信給司馬遷,大約是抱怨沒人來救他,「報任安書」是司馬遷的回信,其中有一段寫到李陵如何兵敗的過程,原文見報任安書:
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,深踐戎馬之地,足曆王庭,垂餌虎口,橫挑強胡,昂億萬之師,與單于連戰十餘日,所殺過當。虜救死扶傷不給,旃裘之君長鹹震怖,乃悉征左右賢王,舉引弓之民,一國共攻而圍之。轉鬥千里,矢盡道窮,救兵不至,士卒死傷如積。然李陵一呼勞軍,士無不起,躬流涕,沫血飲泣,張空弮,冒白刃,北首爭死敵。
「司馬遷、報任安書」中寫李陵的這一段和「文選、李陵、答蘇武書」中李陵自己描繪兵敗的過程文字雖然不同,但是節奏幾乎完全相符,司馬遷有如身歷其境,應是李陵活著的部屬向司馬遷口述的結果,原文見文選、李陵、答蘇武書:
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,出征絕域。五將失道,陵獨遇戰,而裹萬里之糧,帥徒步之師;出天漢之外,入強胡之域;以五千之眾,對十萬之軍;策疲乏之兵,當新羈之馬。然猶斬將搴旗,追奔逐北,滅跡掃塵,斬其梟帥,使三軍之士,視死如歸。陵也不才,希當大任,意謂此時,功難堪矣。匈奴既敗,舉國興師。更練精兵,強逾十萬。單于臨陣,親自合圍。客主之形,既不相如;步馬之勢,又甚懸絕。疲兵再戰,一以當千,然猶扶乘創痛,決命爭首。死傷積野,餘不滿百,而皆扶病,不任干戈,然陵振臂一呼,創病皆起,舉刃指虜,胡馬奔走。兵盡矢窮,人無尺鐵,猶複徒首奮呼,爭為先登。當此時也,天地為陵震怒,戰士為陵飲血。單于謂陵不可複得,便欲引還,而賊臣教之,遂使複戰,故陵不免耳。
由上可知,李陵算是「忠義之人」,可是,為什麼「蘇武可以生個混血兒、李陵不能娶個老外」呢?李陵是李廣的孫子,而李廣又撞入了梁孝王和老哥景帝、景帝老媽竇太后三人之間的矛盾,可說是政治因素。
「報任安書」雖說是給任安的信,卻幾乎沒講到「任安」什麼事,這事已在史記卷104、田叔列傳裡講了,「報任安書」反倒是講了司馬遷自己和李陵的總總,其實,就是替「任安」所遭受到的不公平發聲,司馬遷、李陵、任安三人的共同之處,就是都受了漢武帝不平待遇。
「報任安書」應是對漢武帝和太子劉據在京城開戰的直接撻伐,很不幸,西元前91年的「報任安書」可能也種下了司馬遷於西元前90年不明不白的死因。
更多史記爆料,下回分解。
史記爆料目錄:三民新譯史記–目錄
蘇武可以生個混血兒、李陵不能娶個老外(報任安書):2013年05月18日星期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