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莕(荇)菜」詩經考

詩經丶周南丶關雎(ㄐㄩ)

端午節「吃粽子配莕(荇)菜湯」想到了詩經丶周南丶關雎「參差荇菜」:

鄰居郭媽媽送來了莕(荇丶䓷)ㄒㄧㄥˋ菜,恍然大悟,端午節到了。似乎臺灣有這麼一說:「吃粽子配莕菜湯」,莕菜湯煮法簡單但是也專業,蒜片爆香後加入水,水滾後加入莕菜,熟了即可,不要煮爛,濃濃的蒜香中莕菜入口的青草味有「さっばり」的清爽感,不爛有「サクサク」的脆口感。

喝了「莕菜湯」及正好閱讀到「說文解字注第36頁」第440字「莕,菨餘也」丶「爾雅13卷釋草」第43字「莕ㄒㄧㄥˋ,接余ㄩˊ,其葉,苻」才有了以下的感悟。

「關雎」丶「荇(莕)菜」兩個第一不是巧合:

  • 詩經丶周南丶關雎(ㄐㄩ) :
    • 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!
    • 參差荇菜,左右流(即是“求”)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    • 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!輾轉反側。
    • 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    • 參差荇菜,左右芼(ㄇㄠˋ採摘)之。窈窕淑女,鐘鼓樂之。

荇(莕)菜在「關雎」似乎是個主角。「關雎」是詩經305篇的首篇,莕菜是詩經160類植物丶30+野菜類第一個被提到的。兩個第一不是巧合,可由「端午節吃粽子配莕菜湯」一事快速了解「關雎」通篇之意。

由「端午節吃粽子配莕菜湯」一事快速了解「關雎」通篇之意:

「蓴ㄊㄨㄢˊ菜」和荇(莕)菜形態丶習性相似,蓴菜是農曆三丶四月採取未長葉的嫩莖食用,所以四丶五月就是食用連莖帶葉荇(莕)菜的最佳時機。「端午節」是農曆五月初五,「端午節吃粽子配莕菜湯」再自然不過,且「粽子」的「黏稠油」正好由莕菜湯的「脆香爽」中和掉了。

莕菜湯丶「端午節」引出的五月初五,五丶五詳查之代表午丶午,是干支曆(天干地支)的午月午日,也就是一年中的「正午」,「端」字意「正」,「正午」即「端午」。一年中的「正午」是「春夏之交」,春天動植物萌發,隨即開花結果,「關雎」通篇講的就是人類在春夏的男歡女愛,順應大自然規律繁衍後代。代表的一句即是「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!」!

詩經成書於西元前11~6世紀,以春秋時代孔子整理詩經的說法,而「端午節」是紀念春秋之後戰國時代的屈原,所以人們食用莕菜和吃粽子是後來湊在一起的,可能正好是因為「端午節」是五月初五。

「關雎」成為詩經305篇的首篇恰是孔子「食色性也」的具體表現:

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集,以春夏之季的荇(莕)菜為首篇「關雎」代表歌頌人類的繁衍,最恰當不過了。到了後代形成「端午節」「吃粽子配莕菜湯」具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,以資流傳久遠,至今三千年以上。

2022年6月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