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有理自序

在2019的當下,「老子有理」一舉揭開兩丶三千年來「老子」神秘的面紗。 「老子我」依據「老子」寫「老子有理」,那麼筆名用「老子我」好像也不錯。世界上很多人研究老子,看了「老子有理」後,您覺得,是「老子我」的歪理「有理」?抑或是「老子今註今譯」的陳鼓應比較「有理」? 還是「帛書老子」的趙鋒才真正「有理」? 倒底誰「有理」?難道是公説公「有理」丶婆說婆「有理」?請看下去…..

「老子」一書共五千餘字,分為81章節,第一節氣勢磅薄地「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一本書以此開頭頗具吸引力,世人誰也摸不著頭緒,所以「老子」被定位為「哲學類」。

「老子我」說: 「老子」是「媒體主編」

「老子」是「媒體主編」,就像孔子丶司馬遷 …?「媒體」是幹什麼的,就是罵當政者的(專業術語:監督),所以孔子作春秋丶亂臣賊子懼,司馬遷寫史記,大爆漢武帝的料,漢武帝先割了司馬遷的雞雞以示警告,最後,一個寫下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「史記」的司馬遷,在漢武帝死前就這樣不見了!在古代,史書就是「媒體」的角色(三民書局新譯左傳讀本丶導讀第四頁,錢鍾書丶管錐篇丶左傳正義:「經之與傳,尤類今世報紙新聞標題之與報導」),「老子」的特㸃是:「它不是歷史著作,卻駡得到位丶而且昇華到了哲學層次,最後被歸類到『哲學類』」。雖然「老子」只有五千多字,卻寫得前後呼應,有節奏丶有內容丶傳世兩三千年,非常不容易,要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有兩個條件,一是其人有學問,二是其人必定「有所鬱結」,不吐不快。像孔子就是因為吐嘈衛靈公: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」,離開衛國後,沒一個君主敢用他,因為大家都有小三,怕用了孔子後反而被罵,結果孔子就此「周遊列國十四年」,內心自然「鬱結」,所以「春秋」才那麼精彩,把一堆亂臣賊子罵得體無完膚。 司馬遷被漢武帝割了小雞雞,肯定怨恨,所以「史記」才駡得如此入木三分。 老子「註一」呢?想到老子,最直接就想到「清靜丶無為丶不與人爭」, 但是,史記、老子韓非列傳中寫著:「 老子…周守藏室之史也,… 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」,原來,老子跟你丶我一樣,是個上班族,老板是「周朝」,所以,老子是公務員,官名是「周守藏室之史」,大概就是今天的「中央圖書館館長」。很不幸,「周朝」日漸混亂衰敗,因此只好離開了( 「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」)。「周朝」為什麼衰敗?想想春秋五霸,各位,以今天的話語,這就是說「周朝」有五個大黨,另有一堆小黨,這五個大黨-藍綠橘白黑一陣亂鬥,那個可憐的「周朝」那能「不衰」?其次,別以為老子不食人間煙火,老子跟我們一樣有妻小( 老子的兒子丶老宗或李宗日後在戰國時期曾經是魏將,封於段干),每個月都巴望著月初「薪水入帳」養家活口。春秋五霸丶五大黨惡鬥之下,一方面,今天砍這丶明天砍那,另方面,各黨猛搶政府單位丶國營事業肥缺,「中央圖書館館長」這種美差丶事少錢多,老子「清靜丶無為丶不與人爭」丶「無黨無派」丶「靠公務員高普考爬上來的」坐得住嗎?。只有「乃遂去」,「乃遂去」是司馬遷給老子留個面子(司馬遷早就知道,兩千多年後,老子會成為世界名人,「老子」是全世界被翻譯成各種不同語文排名第二的書),其實,老子就是被「幹掉了」。老子出城的時候( 「至關」),能不怨嗎?「關令尹喜曰:『子將隱矣,彊為我著書。』」大概是之後有人問老子:「為什麼寫書」時得到的答案,原文見史記卷63、老子韓非列傳第3:

老子者,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,名耳,字耼,周守藏室之史也。

…..

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。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關,關令尹喜曰:「子將隱矣,彊為我著書。」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,莫知其所終。

….

老子之子名宗,宗為魏將,封於段干。

現代的書,隨隨便便就十萬丶二十萬字,五千餘字的「老子」真是本小書啊!?但是,孔子「作春秋」的「春秋經」也不過一萬八千字,傳到今天剩一萬六千字,寫兩百四十二年魯國歴史只用了不到兩萬字,一年只能分到七十五個字。古代沒紙丶沒電腦,真的不能像愛情小説般,我愛你丶我愛你丶我愛你,連寫三次,最多只能寫個「愛」字! 所以五千餘字的「老子」是兩千多年前的「巨著」,老子會寫這本「巨著」,實在是因為「五大黨惡鬥」,被人擠掉了「中央圖書館館長」工作,怨啊! 心中悶啊,不吐不快啊!和「周易」「春秋」「離騷」「國語」「 孫子兵法」「呂氏春秋」「 說難、孤憤」「詩三百」… 等等名著產生的原因一樣,這就是內心鬱怨(「此人皆意有所鬱結」),想不通為什麼非得「五大黨惡鬥」( 不得通其道), 但又不相信執政的當權派,怕被扣帽子丶抓去關,所以用隱晦的字眼,寫寫往事,寫下「別人」的心情,指桑罵槐地諷刺現今的政黨大亂鬥,希望未來的年輕人有好的機會,不要像「老子我」到了這把年紀才被幹掉( 「故述往事,思來者」)。原文見漢書卷62、司馬遷傳第32:

古者富貴而名摩滅,不可勝記,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。蓋西伯拘而演周易;仲尼厄而作春秋;屈原放逐,乃賦離騷;左丘失明,厥有國語;孫子髕腳,兵法修列;不韋遷蜀,世傳呂覽;韓非囚秦,說難、孤憤。詩三百篇,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鬱結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來者。

有了這些舖陳,「老子我」說:「老子有理」的核心思想是 「得到經」

話說,兩千多年來,多少先聖先賢研究「老子」,相互論戰丶引用丶逐字逐句討論,所依據的是「王弼本老子」(陳鼓應說:「『王弼本老子』大約對歷代影響最大」)。到了1973年,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一大批帛書,其中有帛書甲丶乙本「老子」,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出現了三種摘抄本。「老子有理」即是以三民書局丶趙鋒的「新譯帛書老子」(依「帛書老子」)為經丶臺灣商務印書館丶陳鼓應的「老子今註今譯」(依「王弼本老子」)為緯,交織而成。「老子有理」的章節則是依據「新譯帛書老子」來寫的。

為什麼依據「新譯帛書老子」的章節?因為, 兩千多年來的研究,到了 1973年,翻開「帛書老子」一看,尷尬了!「帛書老子」第一段不是「道可道丶非常道」,而是「王弼本老子」第38節的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」,再細看進去,先後次序如同「春秋五霸丶五大黨大亂鬥」一樣,完全亂了套。幸好,兩千多年後的「老子我」很有耐心地依「新譯帛書老子」的比對,將同為81章節的「新譯帛書老子」(簡稱帛)丶「老子今註今譯」( 簡稱老)「註二」章節替換公式列於下方:

帛1 = 老38, 帛2 = 老39, 帛3 = 老41, 帛4 = 老42,

帛5~29 = 老42~66,也就是說 老 y = 帛 x + 37,例如,若 x 是第5節,老就是 5+37 = 42章,

帛30 = 老80, 帛31 = 老81,

帛32~44 = 老67~79,也就是說 老 y = 帛 x + 35,例如,若 x 是第32節,老就是 32+35 = 67章,

帛45~65 = 老1~21,也就是說 老 y = 帛 x – 44,例如,若 x 是第45節,老就是 45 – 44 = 1章,

帛66 = 老24, 帛67 = 老22, 帛68 = 老23, 

帛69~81 = 老25~37,也就是說 老 y = 帛 x – 44,例如,若 x 是第69節,老就是 69 – 44 = 25章。

當然,我也做了由「老子今註今譯」( 簡稱老)到「新譯帛書老子」(簡稱帛)的章節替換公式,就不贅述了。

看上面的替換公式,基本上,「新譯帛書老子」丶「老子今註今譯」把「老子」的上丶下編正好反過來。「老子今註今譯」上編第一章是「道可道…」, 下編第一章是「上德不德…」,所以是「道德經」。「新譯帛書老子」上編第一章是「 上德不德…」, 下編第一章是「 道可道…」,所以是「德道經」。如果1973年馬王堆帛書甲丶乙本「老子」真的是老子原文,那麼兩千多年來研究「老子」的人真是無地自容,因為連次序不對都沒發現,難道不覺得自己是「見樹不見林」?在討論「德道經」丶「道德經」之前,先看一段陳鼓應在「老子今註今譯」79節寫的引述:

本章在於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,用稅賦來榨取百姓,用刑政來箝制大眾,都足以構怨於民。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 – 輔助人民,給而不索取,決不騷擾百姓,這就是「執左券而不責於民」的意義。

這一段文字提示「老子」79節講的是「政治」,並不是「哲學」,在「老子今註今譯」一書中,17丶23丶26丶29丶31丶32丶37丶38丶39丶43丶44丶46丶48丶49丶53丶54丶57丶58丶59丶60丶61丶65丶66丶68丶69丶72丶74丶75丶77丶78丶79各章共31章丶38%都談到「政治」,經濟丶社會丶人文丶八卦…則佔了其他的62%,這和今日的報紙何異?所以,「老子」是「媒體」迨無疑問。既是「媒體」,「德道經」比「道德經」合理,因為,古代字不多,互相借用的情形很普遍,「德道經」也可能是「得到經」,「得到」什麼?「老子」是「媒體」,當然談政治為第一,「得到政權」就是政治第一大議題,「德經」丶「得經」是指「得到了政權」,也就是討論「執政黨」,「道經」丶「到經」 是指「到達執政的路上」,也就是討論「在野」的黨派丶人民。所以「德道經」者「得到經」也,是一本講「得到政權」的書。

為什麼「德道經」會成為「道德經」了呢?「老子我」說:「為了賺錢」。

陳鼓應在「老子今註今譯」三次修訂版說道:「『王弼本老子』對歷代影響最大」,「王弼本老子」就是「帛書老子」出現之前的「老子」一書的主要版本,也就是把「道經」放在「德經」之前丶以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起頭的那一本「老子」。王弼何許人也?維基百科:

「王弼(226年 – 249年),三國時代曹魏的著名經學家、易學家..由於漢代、三國『道德經』的注釋本大多失傳,王弼的《道德經注》成了本書流傳至今的最早注釋本。」

 再翻一頁維基, 蔡倫丶維基百科: 

「蔡倫(63年-121年),字敬仲,東漢桂陽郡耒陽(今湖南省耒陽市)人。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,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,把樹皮、破布、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,降低了紙的成本,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,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」

王弼丶蔡倫有何關聯?「道家」其實在西漢初期火紅,尤其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更是「道家」的粉絲,景帝死丶漢武帝即位,和祖母竇太后一派權力鬥爭,才搞出個「儒家」獨大,所以「道家」的經典書籍「老子」應該在皇室丶貴族之間有相當程度的流通,不是維基百科所言:「漢代、三國『道德經』的注釋本大多失傳」,但是「老子」思想在漢武帝「獨尊儒術」兩百多年後的三國時期應該不流行倒是很有可能。「三國」是個什麼時代?是魏丶蜀丶吳三大黨大亂鬥的時代!王弼的年代丶西元226年 ~ 249年的魏國,魏文帝曹丕在西元220年繼曹操之位,但也沒什麼作為,幸好,蜀國老董劉備在西元223年死了,雖然蜀國軍師諸葛亮不斷伐魏,但是對魏國威脅不大,魏丶蜀丶吳三大黨大約打個平手,反倒是魏國內部司馬懿一家日漸坐大丶虎視眈眈, 王弼出生的西元226年, 曹丕死,曹叡即位,由司馬懿輔政,魏國如此,蜀丶吳也好不到那裡。魏丶蜀丶吳三大黨一方面互相大亂鬥,另方面內部殺伐丶鬥爭更是陰暗,人民在這混亂的時代,聽到的是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,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爾虞我詐,內心之苦悶可想而知。這時,橫空出世來了個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玄啊!一時之間,洛陽紙貴,人人排隊搶購,就好像當年搶購iPhone一樣。iPhone為什麼會大受歡迎,因為是創新的科技啊!iPhone最利害的一㸃就是達到「資訊」隨手流通,這是「通訊」大突破。前一次「通訊」大突破是「Google搜尋引擎」,再前一次大突破是「網際網路」, 再前一次是「發明電腦」, 人類在廣義的「 通訊 communication丶 commute交流」再前一次大突破是「汽車」, 再前一次是「火車」, 再前一次是「內燃機引擎」…., 千萬別小看這一點,每一次與「通訊」丶「交通」….相關,都成就了許多有錢人丶大公司丶強國,「傳遞」本身就是人類甚或是生物最重要的基礎元素,而「訊息的傳遞」更是重中之重。 

「老子我」說:「『訊息的傳遞』最重要丶最突破的發明莫過於『紙』」!

生於東漢西元63年的蔡倫將造紙技術大幅降低成本,成為人人可用的東西,兩千年前「便宜的紙」比起兩千年後的iPhone在「訊息的傳遞」上,更是革命性的突破,所有的書印在「便宜的紙」上丶人人買得起,「知識的傳遞」得到人類史上重大的進展(中華文化得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世界強國不是沒有道理的)。到了三國時代,「便宜的紙」經過百年改進丶演化,「書」就成了時髦商品(就好像電腦經過五十年進化成為iPhone),大家愛買書就像現代大家愛買iPhone一樣,「王弼」的「道德經」只是眾多「書」中的一本,就像iPhone只是眾多手機中的一個品牌一樣,要讓消費者喜愛,必須有其特點!因此,「王弼」為了大把銀子, 把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改為「老子」的起頭六字,硬是把原本在後半段的「道經」移到了前面,沒想到, 果然造成轟動,人手一本,五千字的「老子」因緣際會,在「人心苦悶」及「便宜的紙」兩大條件下,以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起頭的「老子」成為年度暢銷產品,從此,「老子」一書的代名詞由「帛書老子」的「德道經」改為「王弼」的「道德經」,「帛書老子」只有埋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地下,等待兩千年後的考古學家了。「王弼」大賺了一筆, 也無意間讓「老子」一書傳閲兩千年,成為全世界被翻譯成各種不同語文排名第二的書,至今,全世界仍對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痴迷不已,殊不知這只是「王弼」為了賺錢把「道經」從後面搬到前面的結果。湖南長沙馬王堆「帛書老子」的出土,真是毀了一堆人的夢想,沒想到「德道經」成為「道德經」就只是「為了賺錢」!

 

「註一」老子依史記:「姓李名耳」,維基百科:「老子(公元前571年 -公元前471年)」。

「註二」

帛書老子丶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culture/ynexogn.html

王弼老子: https://ctext.org/dao-de-jing/zh

目錄:老子有理丶目錄

老子有理目錄:2019-09-10 星期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