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傳 僖公四年
春秋戰爭多,前後800多個,但也有兩國和解,化干戈為玉帛的情形,齊楚的召陵之盟是其中之一。西元前656年,齊國打完蔡國後,順便打楚國,楚成王趕快派使者到軍前遊說。
使者說:「即便發情的公牛、母馬四處亂竄,也不會撈過界,齊國幹嘛跑到楚國的土地上?」
管仲找個理由說:「你們今年不進貢濾酒的酒器包芧,對周王不敬,所以我們替周王討公道來了!」
結果,楚使認罪、改進,齊國只好暫停進軍。到了夏天,楚國再派「屈完」到前線交涉,最後,在「召陵」訂下和約,俗稱「召陵之盟」。
有意思的是…「召陵之盟」竟然是因「發情的公牛、母馬四處亂竄」這個比喻而成型的,這在當時的語言是「風牛馬不相及」,「風牛馬不相及」現在的意思是「不相干」,今人很難想到兩千年前的原意竟是「發情的公牛、母馬四處亂竄」!原文見左傳、 僖公四年:
四年,春,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,蔡潰,遂伐楚。楚子使與師言曰:「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不虞君之涉吾地也,何故?」
春秋左傳歪哥目錄:左傳、目錄
風牛馬不相及的召陵之盟( 左傳、 僖公四年 ):2013-09-02星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