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第十六 季氏篇之三
季氏篇裡的季氏指的是魯國的執政者,孔子是魯國人,曾在魯國從政,不幸,魯國的政權落入三桓手中,三桓指的是仲孫、叔孫、季孫,這些都是魯國國君的弟兄的子孫,原文見論語第十六、季氏篇之三:
孔子曰:「祿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於大夫,四世矣;故夫三桓之子孫,微矣。」
「三桓」把持政權,自然容不下孔子,施政卻又時時想抓孔子來背書,例如,季孫想要依田地坪數來課稅b,就找冉有a來關說,結果被孔子罵了一頓,說季孫不懂禮d。看官們會覺得奇怪,現在的地價稅本來就是依坪數來課稅,這那需要討論,殊不知,魯國當時是以丘這個方法課稅,凡是有16井,出戎馬一疋、牛三頭(註一),這方法的稅率較低,而且這是周公立下的稅法c,原文見左傳、哀公11年:
季孫欲以田賦b,使冉有a訪諸仲尼,仲尼曰:「丘,不識也」,三發,卒曰:「子為國老,待子而行,若之何子之不言也?」。仲尼不對,而私於冉有曰:「君子之行也,度於禮d:施取其厚,事舉其中,斂從其薄。如是,則以丘亦足矣。若不度於禮,而貪冒無厭,則雖以田賦,將又不足。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,則周公之典c在,若欲苟而行,又何訪焉」,弗聽。
結果,季孫氏仍是推行了田賦,原文見左傳、哀公12年:
十二年,春,王正月,用田賦。
「季氏篇」的主角季氏是「三桓」之一,由上可知,孔子不喜歡「三桓」把持魯國的政權,「季氏篇」就是在講這件事。除了這一篇外,例如論語第十六、季氏篇之二也是直接講「三桓」的不對,原文見論語第十六、季氏篇之二:
孔子曰:「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無道,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。自諸侯出,蓋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執國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天下有道,則政不在大夫。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」
在論語第十六、季氏篇之一裡,有「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而謀動干戈於邦內。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」這麽一段,由與求就是仲由和冉求,當時,兩人是季孫氏的手下,季孫氏常派他倆來遊說孔子,而孔子也一再地罵仲由和冉求,「論語第十六、季氏篇之一」就是個例子。以此類推,「季氏篇」其他各節,若視為孔子經由開罵仲由和冉求,「指桑罵槐」季氏,就合理多了。
論語壞好乎目錄:論語、目錄
「季氏篇」是什麼? ( 論語第十六、季氏篇之三):2014-03-08星期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