爭遺產、爭天下

史記卷50 楚元王世家

翻開報紙,富豪之家爭遺產的新聞不斷,把已過世之人或行將就木之人拿來利用,充份發揮「邊際效益」,如連續劇般的上演著,這是為了千百億的財富。沒想到,眼見此事在身邊發生,有長輩重病,後輩中竟也有人為了錢,置長輩病危中的痛楚受苦如無物,上演「爭遺產」的戲碼,甚至對喪葬事宜推託為「他們兩人之事」者有之,聽聞喪葬業者到來後「逃避走人」者有之,此均長輩之直系親屬,他人只得越俎代庖,為長輩處理身前、身後事宜,不勝唏噓!今日之社會眼中只有「錢」,活到窮得只剩下「錢」,真是敗壞!

時經三個多月,久久不能釋懷,今日讀「史記卷48、楚元王世家」,兩千年前,劉邦的兄弟們的後代在劉邦孫子景帝時代興起的「七國之亂」爭天下,和今世「爭遺產」如出一轍,帝王之家的「爭遺產」就是爭天下,話說….

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共有兄弟四人,依次為劉伯、劉仲、劉邦、劉交,劉邦稱帝,兄弟們沒什麼話說,劉仲撈了個「代王」,劉交則受封為「楚王」,大哥劉伯雖然已死,但其後代未受到分封,原因是劉邦年輕時遊手好閒,是個無業遊民,常帶了一群狐群狗黨到大嫂家白吃白喝,小氣的大嫂有一次就拿鍋勺敲著鍋子,表示沒東西給劉邦和其朋友吃了,朋友走後,劉邦到廚房一看,明明大魚大肉擺著,自此對大嫂有所怨恨、不再上門,因而,不想封大嫂的子女,但劉邦經不住老爸的壓力,最後封大嫂的兒子劉信為有名無實的「羹頡侯」,頡(ㄐㄧㄚˊ)的意思是「減扣」,「羹頡」就是「苛扣殘羹剩餚」的意思,極盡諷刺之能事。原文見史記卷48 楚元王世家:

高祖兄弟四人,長兄伯,伯蚤卒。始高祖微時,嘗辟事,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。嫂厭叔,叔與客來,嫂詳為羹盡,櫟釜,賓客以故去。已而視釜中尚有羹,高祖由此 怨其嫂。及高祖為帝,封昆弟,而伯子獨不得封。太上皇以為言,高祖曰:「某非忘封之也,為其母不長者耳。」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。而王次兄仲於代。

劉邦生前,相安無事,劉邦死後,大老婆呂后一把抓權,無功無碌的劉邦兄弟輩子孫也沒啥怨言,呂后死了,漢文帝即帝位有瑕疵,靠劉邦大嫂、二嫂推一把,又和劉交假意推讓了一番,因此欠下劉伯、劉仲、劉交一份情,到了文帝兒子景帝即位,要削弱諸候王,劉仲的兒子吳王劉濞(ㄆㄧˋ)、劉交的孫子楚王劉戊最為不爽,因為,景帝老爸文帝的王位是「劉伯、劉仲、劉交」三個家族力挺而來的,文帝死後的這份「遺產」-天下,理應由大家來分享,景帝想獨吞,自然引發衝突,劉濞、劉戊二人認為景帝是犯了「貪」,殊不知劉濞、劉戊自己卻犯了「嗔(ㄔㄣ)」,再看「七國之亂」的另外五人分別是趙王劉遂、膠西王劉卬、濟南王劉辟光、菑川王劉賢、膠東王劉雄渠,趙王劉遂的老爸是劉友,膠西王劉卬、濟南王劉辟光、菑川王劉賢、膠東王劉雄渠四人的老爸是劉肥,劉友、劉肥都是劉邦的兒子,劉友是老六、劉肥是老大,兩人在老四文帝劉恒的王位競爭中都有其機會,尤其劉肥是長子,可惜他是小老婆生的(庶出),因此是”庶長”而少了正當性,劉友則是不知名的姬妾所生,更是無法和文帝劉恒相提並論,但是,人有「癡」念,劉遂、劉卬、劉辟光、劉賢、劉雄渠正是「癡」迷不悟,由此和劉濞、劉戊二人合成「七國之亂」。

「七國之亂」是帝王之家的遺產爭奪戰,其根源仍是佛家的三毒「貪嗔癡」,人有了「貪嗔癡」三個禍根,自然有了無窮盡的煩惱,最容易產生「驕傲」、「慢」及「懷疑」、「疑」兩種行為,劉濞、劉戊、劉遂、劉卬、劉辟光、劉賢、劉雄渠自認先人有功於文帝或對帝位有競爭力而產生「驕傲」之心,為了帝位,景帝和七人之間相互「懷疑」。「貪嗔癡慢疑」在這八人之間遊走,追根究底,緣自於「貪」,景帝「貪」王權的擴張,是「貪得更多」,七人不想失去已貪得的封王,是「得而復失」的「貪」。在整個事件中,劉邦大哥劉伯之後反而並未捲入,實是因為未「得」封王,景帝懶得理,劉伯之後也「貪」不到什麼,因而塞翁失馬地避過了一劫,劉交雖是劉邦之弟,但在漢王朝是個小人物,得以列入「世家」,完全是因為「七國之亂」這一段歴史爭產悲劇。

兩千年前的「七國之亂」活生生地上演著各種「貪」的面目。兩千年後,豪門之後相互争產,平民百姓之家也是如此,仍是個「貪」字!

 

更多史記爆料,下回分解。

史記爆料目錄:三民新譯史記–目錄

爭遺產、爭天下(史記卷50、楚元王世家):2013年03月03日星期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