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第八 泰伯篇之一
論語、泰伯篇有:
子曰:「泰伯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」
一般的翻譯(註一):
孔子說:「泰伯的品德高尚極了!三次讓出王位,百姓無法用語言來稱贊他。」
泰伯是什麼人?泰伯就是太伯,相傳是周文王的伯祖父,也就是文王祖父的哥哥,史記、吳太伯世家:
吳太伯,太伯弟仲雍,皆周太王之子,而王季歷之兄也。
泰伯篇講的「至德」就是「三以天下讓」,為什麼是「三以天下讓」、三次把天下讓出來?因為,太伯、仲雍、季歷是太王的三個兒子,太伯是老大,仲雍是老二、季歷是老四(註二),照規矩,應是太伯繼承王位,但是,太伯、仲雍知道老爸希望季歷繼承、再傳季歷之子昌,因此,太伯、仲雍二人避走他國,到了南方荊蠻之地,這是「第一讓」,文身斷發(髮),把身體刺青,剪斷頭髮,表示違反「身體髮膚、受之父母」,因而不適任國君,這是「第二讓」,「第三讓」則是隱藏在「季歷果立」四字中,表示老爸太王死了,太伯、仲雍二人並未回去奔喪,所以,「季歷果立」,原文見史記、吳太伯世家:
季歷賢,而有聖子昌,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,於是太伯、仲雍二人乃奔荊蠻,文身斷發,示不可用,以避季歷。季歷果立,是為王季,而昌為文王。
司馬遷考究了這一段歷史,從春秋古文中(註三)知道了「虞與荊蠻句吳兄弟」,因而寫下了吳太伯世家,看「虞」這個字,康熙字典:「ㄩㄢˊ吳」,ㄩㄢˊ應是通元,也就是說,「虞」、「吳」起源相同,原文見史記、吳太伯世家:
太史公曰:孔子言「太伯可謂至德矣,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」。余讀春秋古文,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。
論語壞好乎目錄:論語、目錄
「註三」今天的「春秋」並未提及「虞與荊蠻句吳兄弟」之事(可見司馬遷另有「春秋古文」版本資料),春秋、左傳桓公十年提到了虞國之事:
初,虞叔有玉,虞公求旃,弗獻,既而悔之曰,周諺有之,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,吾焉用此,其以賈害也,乃獻,又求其寶劍,叔曰,是無厭也,無厭將及我,遂伐虞公,故虞公出奔共池。
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祖父(論語第八、泰伯篇之一):2014-04-17a星期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