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王之亂、不殺就反

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記

漢朝的七王之亂,歷史上大多以鼂(音嘲)錯力主削弱諸候王而引起的反彈,就這麼簡單嗎?

七王是吳王濞(音僻)、楚王戊、趙王遂、膠西王卬(音昂)、濟南王辟(音避)光、菑(音姿)川王賢、膠東王雄渠。七王之亂是在漢景帝時發生的,將景帝和七王排班論輩份,史記卷十一、孝景本記注釋中寫著:

劉邦二哥頃王–>吳王劉濞

漢高祖劉邦—–>老大劉肥—>膠西王劉卬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>濟南王辟光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>菑川王賢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>膠東王雄渠

漢高祖劉邦—->老四文帝—>景帝

——————–>老六劉友—>趙王劉遂

劉邦弟劉交、楚王->一世–>楚王戊

由上表看得出來,七王中的吳王劉濞應算是景帝遠門的堂伯父,膠西王卬、濟南王辟光、菑川王賢、膠東王雄渠四人則是景帝的堂兄,趙王遂是景帝的堂弟,楚王戊則是景帝遠門的堂弟。所以,基本上是同室操戈。原文見史記卷十一、孝景本記:

吳王濞(音僻)、楚王戊、趙王遂、膠西王卬、濟南王辟光、菑川王賢、膠東王雄渠反,發兵西鄉天子為誅鼂(音嘲)錯,遣袁盎(ㄤˋ)諭告不止。

劉邦八個兒子被呂后搞死六個以後,呂后也死了,太尉周勃等等拉下呂后所立的惠帝兒子劉弘,讓景帝的父親文帝即位,所以景帝王位的來路是有瑕疵的,原因是父親文帝是拉下惠帝兒子劉弘登上王位。拉下惠帝兒子劉弘時,文帝並不是第一順位,而是和當時劉氏宗室中輩份最高的三人商量:

劉邦的大嫂、文帝的大伯母、陰安候。

劉邦的二嫂、文帝的二伯母、頃王后、吳王劉濞之母。

劉邦同族兄弟、琅邪王、劉澤。

三人同意後,文帝又假意和劉邦弟劉交、楚王推讓了一番,才坐上龍椅。

沒想到現在文帝的兒子、景帝一上任,翻臉不認人,要削弱諸候王,文帝二伯母的兒子、景帝遠門的堂伯父、吳王劉濞當然不爽,率先發難,劉邦弟劉交、楚王的孫子、楚王戊自然也不認帳。原文見史記卷十、孝文本記:

謹請陰安侯、列侯頃王后、與琅邪王、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….願大王即天子位…..代王曰[..願請楚王計宜者寡人不敢當。]

膠西王卬、濟南王辟光、菑川王賢、膠東王雄渠都是景帝的堂兄、劉邦老大劉肥之子,嚴格說起來,如果不依照”嫡長”這個規則,王位是劉肥的,因為劉肥是長子,只是劉肥的老媽是劉邦的婚外情,是外面的老婆生的(“庶出”),不能算”嫡長”、只是”庶長”,劉邦死後,自然由”嫡長”、惠文帝即位,但是等到太尉周勃等等拉下呂后所立的惠帝兒子劉弘,打破了”嫡長”這個規則,劉邦老大劉肥之子自然就不服氣了。他們的輩份比起文帝來說、不差,因為老爸劉肥是”庶長”。到了景帝上臺要削弱諸候王,他們難免要反。

史上一直說文景之治,是個生養生息的年代,認為文帝、景帝是一流的好皇帝,由以上這些資料看來,勿寧說是王位來的不正當,兩人只得低調行事。

文帝即位後,分封劉肥的兒子們為王,唯一的弟弟厲王被他逼得絕食而死之後,文帝也趕快封其子為王,為什麼?心虛!

因為文帝的心虛,不敢像呂后一樣把劉邦的兒子一個個搞死,結果,到了景帝時,這些王候仍是心中不平,而有了七王之亂,這就不得不思考呂后搞的八王之死(一)說不定也是難免的!因為:

不殺就反!

另一方面,呂后把劉邦的兒子一個個搞死的記憶猶新,各個人心理也怕,與其一個個被搞死,不如一起:

七王之亂

歷史因果交錯,難以定論。

 

更多史記爆料,下回分解。

史記爆料目錄:三民新譯史記–目錄

七王之亂、不殺就反(史記卷十一、孝景本記):2009年04月28日星期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