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字的義音形

由「姿勢」「語言」「結繩」說起
依「林尹」著「文字學概要」(正中書局66年10月臺六版)

文字的淵源是「姿勢」「語言」「結繩」

「林尹丶文」(「林尹」的「文字學概說」之簡稱,本文下同)第五頁闡明文字的淵源是「姿勢」「語言」「結繩」,部分原文如下,全文如下二圖(「林尹丶文」第五丶六頁)

「在文字沒有制作之前,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表情達意幫助記憶的呢?大致說來,工具有三:一是「姿勢」,二是「語言」,三是「結繩」,三者都不是文字,卻是文字的淵源。….

「姿勢」:以南洋一帶的「形語」舉例

由蘇軾的「怪石供」講起,原文(見上圖二丶左邊的一段)如下:

蘇軾的「怪石供」上記載著一個故事:「海外有『形語』之國,口不能言,而相喻以形,其以『形語』也捷於口」,蘇東坡(蘇軾,號「東坡居士」)曾經被貶到海南島,他說的「海外」,可能指現在南洋一帶,而所謂「形語」,就是以姿勢達意的意思。

筆者關於「姿勢」的舉例

出國旅遊時,若遇到不會用當地語言表達時,往往會用「比的」,這應該就是「姿勢」的一個例子。

「語言」的形成及和「意義」的連結

見上「圖一」中段,「林尹丶文」原文如下:

「原始人所能發出的聲音,就像嬰兒似的,非常簡單。起初,往往只是生理上自然所發的聲音,如『ㄅㄚ 』『ㄇㄚ 』之類,並沒有特定的意義。可是每當嬰兒發出這種最原始的聲音之後,他們發現:他們的爸媽急急忙忙跑來照顧他。於是『ㄅㄚ 』『ㄇㄚ 』的『聲音』,和『爸爸』『媽媽』的『形象』」之間,由於『制約反應』的結果,連結成一個強固的『感應結』,於是人類自然的『發音』產生『意義』,而成為『語言』」。

筆者關於嬰兒發出「『ㄅㄚ 』『ㄇㄚ 』」可能原因的想法

世界許多國家「『ㄅㄚ 』『ㄇㄚ 』的『聲音』,和『爸爸』『媽媽』的『形象』連結」是巧合?初生嬰兒的哭聲純粹是由「喉嚨」發出,並不會有「閉上嘴唇」的「ㄇㄚ 」音,「閉上嘴唇」這動作跟「喫奶」的嘴形相近,當嬰兒想要「喫奶」時,他的「姿勢」應該就是「閉上嘴唇」的「喫奶」嘴形,如果大人沒有看到,他只好發出聲音來叫大人,這聲音經由「喫奶」的嘴形就形成了「閉上嘴唇」的「ㄇㄚ 」音,久之,「『ㄇㄚ 』的『聲音』,和『媽媽』的『形象』」就連結了」。嬰兒另一個需求是「舒服些」,或是「消除不舒服」,這往往就是「改變躺著的姿勢」,所以,他可能仍然發出「ㄇㄚ 」這個音(因為他已經知道發出「ㄇㄚ 」這個音,媽媽會來),但是媽媽來了,看一看,沒要「喫奶」,或是剛「喫過奶」,就不理他,嬰兒急了,除了「伸手表示要人抱起來」之外,因為著急,向外吐氣,「ㄇㄚ 」這個音就成了「ㄅㄚ」,這時「爸爸」只好抱起他來看看,久之,「『ㄅㄚ 』的『聲音』和『爸爸』的『形象』就連結上了」。「ㄅㄠˋ」和「ㄅㄚ」嘴形相近,有可能久之,「『ㄅㄠˋ 』的『聲音』和『抱』的『姿勢』也連結上了」,因為嬰兒不在乎「誰」抱他起來,只要有人抱就可以了。

「結繩」

「林尹丶文」第七丶八頁講解了「結繩」,原文如下,全文如下圖三丶圖四:

不過,語言仍然有著時空的限制:地方距離遠了,固然聽不見;時間隔得久了,也失卻作用。對於從前的事,初民如何記憶其要點?對於遠方的人,初民如何傳達其情意?這就要靠結繩和繪畫了。

「說文解字」認為「結繩」始於「神農氏」

及神農氏結繩爲治。而統其事。761頁(說文解字第十五卷)

中國文字的義音形

  • 利用結繩來表達情意,幫助記憶,是一種很笨的拙的方法,人類的智慧,當然不能以此自足(「林尹丶文」第9頁)。而「林尹丶文」隨即以「說文解字」來說明「中國文字的初造」是由「庖犧氏」始作「易」「八卦」,「神農氏」「結繩」,「黃帝」之史「倉頡」「初造書契」(高誘注吕覽曰。蒼頡生而知書。寫倣鳥跡以造文章。),「說文解字」並對「文」「字」「書」都詳細說明,「說文解字」原如下:

古者庖ㄆㄠ ˊ犧氏之王天下也。仰則觀象於天。俯則觀法 (當作灋)。 於地。視鳥獸之文。與地之宜。近取諸身。遠取諸物。於是始作易八卦。㠯ㄧˇ(以的古文)垂憲象(觀測推算天象)。及神農氏結繩爲治。而統其事。庶業其䋣ㄈㄢˊ (馬髦飾也)。飾僞𦹩ㄇㄥˊ(萌)生。黃帝之史倉頡。見鳥獸蹏ㄊㄧˊ(蹄 )ㄏㄤˊ(獸跡也之迹。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。初造書契。…. 倉頡之初作書。葢依類象形。故謂之文。其後形聲相益。卽謂之字。文者物象之本。字者言孶乳而寖多也。箸於竹帛謂之書。 書者、如也。(謂如其事物之狀也。聿部曰。書者、者也。謂昭明其事。此云如也。謂每一字皆如其物狀。)761頁

  • 「林尹丶文」第19丶20頁說明中國文字三要素-「義丶音丶形」,原文如下,全文如下圖五丶圖六。

因為文字是表達情思的,所以必須有「義」可說;因為文字是紀錄「語言」的,所以必須有「音」可讀;因為文字是圖形符號,所以必須有「形」可寫;三者缺一,都不成文字。所以「義」「音」「形」是構成文字的三要素。我們現在閱讀文字,是由字形而知字音和字義;可是古人制字,情形恰好相反,是先有聲音意義,而後創造字形。譬如,先有「ㄅㄚ」的聲音,再生「爸」的意義,而定「父」的字形,這種由音而生義,由義而定形,是最原始的制字過程,在中國全部文字中只佔極小比例。到了後來,心中有了一個意思,就用聲音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,然後制定文字。譬如:心中先有「鴨」的意念;於是模倣牠的叫聲而有「ㄧㄚ 」 的聲音;然後制定「從鳥甲聲」的字形。….這種由義而有音,由音而有形的文字制作過程,在中國全部文字中佔絕大多數。

這也是為何本文的標題是「『中國文字』的『義音形』」,而不是「『中國文字』的『形音義』」的緣故了。


引用的網路:

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/説文解字注漢典漢字データーベース百度百科


說文解字注 原文 目錄說文解字2022目錄

2022年3月1日發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