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國君主常被劫持

史記卷86 刺客列傳

不知為何,齊國君主常被劫持!

魯定公十年、西元前500年,孔子殺了想殺魯定公之人、劫持了齊國齊景公,救了魯定公,在此之前的181年,魯莊公13年、齊桓公五年、西元前681年,齊桓公也被劫持。

孔子殺人在春秋本文只有「十年,春,王三月,及齊平。」幾個字,看來孔子有意低調,但是,由春秋左傳、春秋穀梁傳、春秋公羊傳三者看來,孔子要回了魯國失地「鄆、讙、龜、陰」應是不假。

對於孔子殺人,司馬遷並不認為有「好或不好」。但是,對於曹沫(ㄏㄨㄟˋ),將其放在刺客列傳,有些貶抑的意思,原因是曹沫身為將軍,卻幹下刺客的行為。「曹沫當刺客」之前有一段故事來自於左傳、莊公十年,就是鼎鼎有名的「曹劌(ㄍㄨㄟˋ)論戰」。左傳「曹沫論戰」寫得相當生動,留下曹劌論戰、一鼓作氣、肉食者鄙等名句成語(註一),「曹劌論戰」的主角,三年後成了「曹沫(ㄏㄨㄟˋ)當刺客」,由平民百姓一躍為魯國將軍,沒想到連吃三個敗仗,魯國只好割地賠款了事,原文見史記卷86、刺客列傳:

曹沫(ㄏㄨㄟˋ)者,魯人也,以勇力事魯莊公。莊公好力。曹沫為魯將,與齊戰,三敗北。魯莊公懼,乃獻遂邑之地以和。猶復以為將。

沒想到齊桓公得寸進尺,找魯莊公開會,想獅子大開口,吃了敗仗的曹沫,可不吃虧,順手操起吃飯的刀叉挾持了齊桓公,把之前敗戰的失地要了回來,原文見史記卷86、刺客列傳:

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。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,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,桓公左右莫敢動,而問曰:「子將何欲?」曹沫曰:「齊彊魯弱,而大國侵魯亦甚矣。今魯城壞即壓齊境,君其圖之。」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。既已言,曹沫投其匕首,下壇,北面就群臣之位,顏色不變,辭令如故。桓公怒,欲倍其約。管仲曰:「不 可。夫貪小利以自快,棄信於諸侯,失天下之援,不如與之。」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,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。

「曹沫當刺客」事小,「齊國君主常被劫持」事大,齊國是春秋、戰國的大國,最終未能一統天下,除了齊桓公的好色之外,齊桓公先被孔子劫持,齊景公又被曹沫劫持,怎麼看,齊國都不像個樣子,司馬遷把「曹沫當刺客」放進刺客列傳大概是這個意思。

刺客列傳另有五位個主角,分別是專諸、豫讓、聶政、荊軻及秦舞陽。

吳王闔閭用「專諸」刺殺堂弟吳王僚,登上王位,改變了歷史的軌跡,吳王闔閭、吳王夫差兩代也曾雄霸諸侯,幾乎成就一統天下的大業,「專諸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。

豫讓忠於晉、智伯氏,在趙襄子與韓、魏合滅智伯後,多次刺殺趙襄子。晉朝也曾一度威震八方,無奈晉獻公妻妾子女太多,造成內亂,大權旁落入趙襄子、韓、魏、智伯手中,原本智伯最強,有望接手晉朝,但是太強勢而引起反彈,趙襄子與韓、魏合滅智伯後終於三家分晉,晉朝遠離了統一天下的主流。

教唆聶政的嚴仲子韓遂是韓國的五都市長之一,握有大權,韓遂和丞相俠累(韓傀)政爭結怨,因而種下殺機,聶政殺的雖然只是韓國丞相俠累(韓傀),但韓傀是韓哀侯的叔叔,由卷45韓世家可知,在聶政殺韓傀的同時,嚴仲子韓遂同時殺了韓哀侯,立了懿侯,所以,聶政殺韓傀是政變的一環。懿侯死後,兒子昭侯找了申不害來當行政院長,中興了韓國,拿到統一天下的門票,可惜後繼無力。

荊軻及秦舞陽刺秦王沒有成功,秦王政終於一統天下。

刺客行為應是春秋戰國常態,而這些小人物的行刺也成了改變歷史的因素之一,由以上所有的故事看到,司馬遷舉出六位刺客都有其重要性,是歷史的推手,因而彰顯了「刺客」在春秋戰國中的角色。

 

更多史記爆料,下回分解。

「註一」:「曹沫論戰」在春秋本文只有「十年,春,王正月,公敗齊師于長勺」短短幾字。原文在左傳、莊公十年卻十分精彩:

十年,春,齊師伐我,公將戰,曹劌(ㄍㄨㄟˋ)請見。其鄉人曰,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,劌曰,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,乃入見,問何以戰。公曰,衣食所安,弗敢專也,必以 分人。對曰,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,公曰,犧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,對曰,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,公曰,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對曰,忠之屬也,可 以一戰,戰則請從,公與之乘,戰于長勺,公將鼓之,劌曰,未可,齊人三鼓,劌曰,可矣,齊師敗績,公將馳之,劌曰,未可,下視其轍,登軾而望之,曰,可 矣,遂逐齊師,既克,公問其故。對曰:夫戰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彼竭我盈,故克之,夫大國難測也,懼有伏焉,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

「註二」:「曹劌論戰」、孔子殺人左傳裡均有記載,曹沫當刺客左傳只有「冬,盟于柯,始及齊平也。」,有些奇怪,倒是春秋、公羊傳有詳細的記載:

冬,公會齊侯,盟于柯。(這是「春秋」原文)

何以不日?易也。其易奈何?桓之盟不日,其會不致,信之也。其不日何以始乎此?莊公將會乎桓,曹子進曰:「君之意何如?」莊公曰: 「寡人之生,則不若死矣!」曹子曰:「然則君請當其君,臣請當其臣。」莊公曰:「諾。」於是會乎桓。莊公升壇,曹子手劍而從之。管子進曰:「君何求乎?」 曹子曰:「城壞壓竟,君不圖與?」管子曰:「然則君將何求?」曹子曰:「愿請汶陽之田。」管子顧曰:「君許諾。」桓公曰:「諾。」曹子請盟,桓公下與之 盟。已盟,曹子摽劍而去之。要盟可犯,而桓公不欺;曹子可讎,而桓公不怨。桓公之信著乎天下,自柯之盟始焉。

春秋。穀梁傳也有簡短的記載:

冬,公會齊侯,盟於柯。(這是「春秋」原文)

曹劌之盟也,信齊侯也。桓盟雖內與,不日,信也。

史記爆料目錄:三民新譯史記–目錄

齊國君主常被劫持(史記卷86、刺客列傳):2013年06月12日星期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