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偉大

孔子的偉大,似乎從來就深植腦海,但是,孔子為什麼偉大?大多數的了解,均類似「維基」對孔子的說法,這個說法有倒果為因的疑慮:

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「罷黷百家,表章六經」,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

司馬遷在史記卷47、孔子世家最後一段,才是正確的評論:

自天子王侯,中國言六藝折中於夫子註三),可謂至聖矣!

這一段話是說:

不論天子王侯,凡是談到「六藝」,都以孔子為中心註三),所以,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。

 

由此可知,應該說是由於孔子為六藝」的中心,而「六藝」本就是社會主流,所以成就了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,「罷黷百家」只是政治操作(註一)。「六藝」即為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樂、春秋。史記卷130、太史公自序表明了史記對「六藝」的大量引用:

伏羲至純厚,作八卦。堯舜之盛,尚書載之,禮樂作焉。湯武之隆,詩人歌之。春秋采善貶惡,推三代之德,褒周室,非獨刺譏而已也。

這一段話是說:

伏羲作尚書記載了堯舜,堯舜時制詩經歌頌商湯丶周武王,春秋則針貶了西周時代。

史記引用孔子的六藝」撰寫伏羲到西周丶春秋這一段歷史,有了這個基礎,才能接續往下寫戰國丶秦丶西漢一直到武帝末年。「史記」為中華文化「最重要的史書」,有其承先啟後樞紐地位,往上看「春秋、左傳、公羊傳、穀梁傳」(註六),往下看「漢書、後漢書、三國志」以至於24史。

過去四年閲讀「史記」,並上溯閱讀「春秋、左傳、公羊傳、穀梁傳」,深深地感覺「史記」的重要。比對了尚書及史記,發現整本尚書除了洪範之外,幾乎完全收錄在五帝本紀、夏本紀、殷本紀、周本紀中,大戴禮記註八)中的「五帝德」和「帝繫」也是如此。再加上「史記」內文裡經常用到「詩經」的字句,而易經為群經之首。通過這些自身對「六藝」的體驗,才深刻感受到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力。

「史記」就是中華文化的「樹幹」,後世所有的史書、文獻均是樹的分枝、開花、結果。孔子的「六藝」是中華文化這棵五千年大樹之根。以史學眼光,「六藝」中的「春秋」更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種子

王侯將相、英雄豪傑能成一時覇業、一代王朝,孔子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化,為千秋萬代之業,讓中華民族得以延續。上了史記課程,才有了這個深刻的印象(註五)。

 

孔子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空下創造出這些不朽的功業?

春秋的亂,十分驚人,除了史記卷130、太史公自序所言「春秋之中,弒君36,亡國52」之外,人倫更是徹底敗壞,近親丶朋友皆然:

  • 「齊襄公」和嫁給「魯桓公」為妻的妹妹「文姜」近親相姦(左傳、桓公18年)。
  • 陳佗殺了哥哥桓公兒子陳免(左傳、桓公五年)。
  • 「華父督」為了同事「孔父」的漂亮老婆殺了「孔父」(左傳、 桓公二年)。
  • 「衛宣公」先搞上了老爸的妾「夷姜」,「夷姜」生下個兒子「急子」,「急子」不知該叫「衛宣公」爸爸或是爺爺。「急子」大了,娶媳婦,「衛宣公」又搞上「急子」的老婆「宣姜」,「宣姜」生了兩個兒子「壽」、「朔」,「壽」、「朔」真不知要怎麼稱呼「衛宣公」了(左傳、桓公16年)。
  • 楚文王為了「息媯」滅掉息國(左傳、莊公十四年)。
  • 「晉獻公」和老爸晉武公的妾「齊姜」通姦生下太子申生(左傳、莊公28年)。之後,又因「驪姬」,逼死太子,公子重耳、夷吾也趕快出走。王位爭奪中又引發了「晉恵公」夷吾姦淫了嫂嫂「賈君」(左傳、 僖公15年),雖然最後由「晉文公」重耳即位穩定了晉國,「晉文公」卻把女兒「趙姬」嫁給「趙衰」,「晉文公」、「趙衰」卻又分別是、「季隗」、「叔隗」姊妹的先生。「趙姬」雖非「季隗」所生,輩份上等於是嫁給姨丈「趙衰」…,這整個事件成為日後三家分晉的遠因。
  • 魯文公的老婆敬嬴搞上魯文公的「叔叔」襄仲(左傳、 文公18年)。
  • 陳國女子「夏姬」三為王后,七為夫人,其子夏徵舒殺了夏姬的姘頭陳靈公(列女傳、卷七 孽嬖傳、章九、陳女夏姬)。楚莊王因「夏姬」攻打陳國、擄走「夏姬」(左傳、成公二年)。
  • 「衛靈公」小三「南子」和舊情人「宋子朝」藕斷絲連,並和太子蒯ㄎㄨㄞˇ聵ㄎㄨㄟˋ展開激烈的政治鬥爭,造成衛國政治大亂(左傳、 定公14年),並造成「子路結纓而死」(左傳、 哀公15年)。

 

在春秋時代的紛亂之下,如何產生一位「知書達禮」的孔子?

有個說法是孔子是私生子註七),這是依以下這一段出自「史記卷47、孔子世家」內容的字面解釋:

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,其先宋人也,曰孔防叔。防叔生伯夏,伯夏生叔梁紇,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,禱於尼丘得孔子。…丘生而叔梁紇死…孔子貧且賤…

曾在「先秦經典導讀」課中請問過教授,「野合而生孔子」應解釋為孔子父母的婚姻不合於禮。無論如何,不幸的孔子出生後,父親叔梁紇就死了,因此,孔子是成長於單親家庭,經濟狀況不好。

以現代眼光來看,貧窮家庭的孩子往往很上進,孔子可能就是個例子。也有可能因其父母的婚姻不合於禮,又是單親,因而孔子在如此混亂的春秋,卻特別重視「禮」(孔子特別重視「禮」在史記卷47、孔子世家也有很多的說明)

 

孔子官運不順:

雖然孔子如此努力,而且學問高人一等,但是,可能因為沒有靠山,更因遭人嫉妒,所以官運很差。孔子在魯定公十四年、西元前496年因政爭離開魯國後,依史記卷47、孔子世家所記,孔子自此展開了十四年的流浪,在哀公14年、西元前481年,六十三歲時返回魯國,原文:

孔子遂適衛,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。衛靈公問孔子:「居魯得祿幾何?」對曰:「奉粟六萬。」衛人亦致粟六萬。居頃之,或譖孔子於衛靈公。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。孔子恐獲罪焉,居十月,去衛。…孔子歸魯。

所以說,孔子在當官這一件事上,可以說是「失敗」的。這失敗的導火缐可能來自於論語中的一句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」,衛靈公和淫蕩小三南子出遊,把孔子和自己的「男寵」雍渠同等對待當前導車,丟盡顏面的孔子,不禁對衛靈公罵了句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」後離開了衛國,罵了衛靈公一句的孔子,付出慘痛代價,因為,從此沒有國君敢給孔子工作,孔子只好「周遊列國」十四年,原文見史記卷47、孔子世家:

靈公與夫人同車,宦者雍渠參乘,出,使孔子為次乘,招搖市過之。孔子曰: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」

 

看了孔子在職場的不順利,吾等將以何為戒:

孔子作「春秋」針貶時勢,類似於媒體功能,罵一句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」,是應該的,卻付出慘痛代價,今日的你我不可不引以為戒,在混亂的時代,得少說一兩句,明哲保身(很無奈,但是只能如此)。

 

塞翁失馬的孔子成就千古大業:

不過正因為「失敗」,才有空閒整理學問,獲得巨大的「成功」,成就千古大業。晚年的孔子最鍾情的是群經之首的「易經」,也完成了解釋周易的「彖、繫、象、說卦、文言」,見史記卷47丶孔子世家。

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繫、象、說卦、文言。讀易,韋編三絕。曰:「假我數年,若是,我於易則彬彬矣。」

 

我們雖處於物質文明昌盛的時代,混亂的程度卻和春秋相當。政治傾軋,社會淫奢,小三丶小王隨處可見,孔子能帶給我們什麼?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效法孔子的?

  • 有形的是經由孔子傳承下來的文化,社會的發展得以有所遵循。雖然西方自工業革命,科技即領先世界,但是其社會未必比我們的好,君不見外國人精神病患比比皆是?西方社會婚姻制度大幅破壞,人與人之間只聞其利。我們的社會很不幸地也正往這個方向走,希望經由閱讀如「史記」這種經典,讓這個社會找到根,不再一切盲從西方,只效法西方的科技,生活則以自身文化為本。
  • 無形的是因孔子的傳承,炎黃子孫得以了解自身五千年文化,進而產生「自信」,相信靠一代一代的努力,文化得以再延續至下一個五千年。
  • 這種「自信」在今日對中印等文明古國十分重要。在西方科技領先世界的氛圍中,何以生存?就如同元朝打到歐洲,歐洲人何以生存?必須「創新」,創新的根本在文化,因為「創新」會有很多失敗丶困難,「自信」才得以堅持。
  • 這種堅持的精神就是我輩最該效法於孔子的

 

論語壞好乎目錄:論語、目錄

 

「註一」武帝元年,漢武帝、竇太后曾有儒家、黃老之爭,趙綰王臧等並因而被逼自殺,儒家、黃老長消的分歧嶺是竇太后死後,武帝六年,漢武帝開始徵召文學之士公孫弘等人,原文見史記卷12、孝武本紀:

元年,漢興已六十餘歲矣,天下乂安,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。而上鄉儒術,招賢良,趙綰、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,欲議古立明堂城南,以朝諸侯。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。會竇太后治黃老言,不好儒術,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,召案綰、臧,綰、臧自殺,諸所興為者皆廢。

後六年,竇太后崩。其明年,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。

「註二」漢朝時代,社會原本就是以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春秋為主流,漢武帝順時設置五經博士,成為制度,原文見史記卷121、儒林外傳

於魯則申培公,於齊則轅固生,於燕則韓太傅。言尚書自濟南伏生。言自魯高堂生。言自菑川田生。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,於趙自董仲舒。

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

「註三」注意老師上課中特別強調過折中於夫子這五個字。六藝折中於夫子是「成就孔子偉大」最重要之事

「註四」引用自維基:《十翼》即《易傳》是對《周易》的注釋,共有十篇,因此又稱《十翼》。

《十翼》包括:一、彖上傳,二、彖下傳,三、象上傳(又稱「大象」),四、象下傳(又稱「小象」),五、繫辭上傳,六、繫辭下傳,七、文言傳(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),八、序卦傳,九、說卦傳,十、雜卦傳。

《周易》由《經》和《傳》兩部分組成,《易傳》即「十翼」。翼是「助」的意思,有如鳥的翅膀,用來輔助闡明「經」的意思。

「註五」為什麼在2014年的coursera.org「史記」課程的第三次作業時,選擇孔子為史記中「印象最為深刻的人物」

這個作業最困難之處在於:從史記千百位人物中選擇一位「印象最為深刻的人物」。依著感情做選擇不難,依理智選擇,就難了。

第二個困難:人一生的成敗得失有時難以一刀分,所謂「成亦敗矣、得中有失」,成敗得失有其「相對性」,也就是要辨識「絕對」的足以「為法為戒」的成敗得失,難度很高。

「註六」公羊傳、穀梁傳雖為漢代依前人口述才成書,但因其為解釋「春秋」,故邏輯上仍視為比史記更久遠的典籍

「註七」三民書局新譯史記2344頁翻譯:叔梁紇與顏家的一個女子未經婚嫁生了孔子。

「註八」參考書目、網站:

三民書局、新譯史記(韓兆琦)

世界書局、史記三家注(司馬遷)

新世界出版社、史記會注考證-高清影印本(瀧川資言)

三民書局、新譯尚書讀本(吳璵)

三民書局、新譯左傳讀本(郁賢皓、周福昌)

源流出版社、春秋左傳注(楊伯峻)

三民書局、新譯詩經讀本(滕志賢)

源流出版社、詩經通釋(李辰冬)

三民書局、新譯四書讀本(謝冰瑩等)

三民書局、新譯易經讀本(郭建勳)

建安出版社、左傳(陳克炯)

建安出版社、春秋公羊傳(李維琦)

建安出版社、春秋穀梁傳(李維琦)

三民書局、新譯列女傳(黄清泉)

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百加一講壇.tw、gossipism.tw

 

孔子的偉大:2014-06-24星期二